【熱門】說課稿模板5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認真擬定說課稿,那么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說課稿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說課稿 篇1
對于本節課,我將從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這么教來闡述本次說課。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今天我將貫徹這一理念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教材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紐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本節課主要講述的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式。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以及解法,所以,為本節課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學習打下基礎。另外,本節課是后續學習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礎,它的學習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故而,既鍛煉了學生的類比推理能力,還能夠完善學生在方程這一部分的知識,讓學生在方程這一部分形成比較完善的體系。
二、說學情
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
本階段的學生類比推理能力都有了一定的發展,并且在生活中已經遇到過很多關于一元二次方程的具體的事例,所以在生活上面有了很多的經驗基礎。為本節課的順利開展做好了充分準備。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學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式,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解決問題的過程,逐漸形成數學建模的數學思想以及提高類比遷移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數學建模,提高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四、說教學重難點
本著新課程標準,吃透教材,了解學生特點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式。
(二)教學難點
建立數學模型列方程。
五、說教法和學法
古人云: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這句話說明教學是有一定的方法,但是卻沒有固定的方法,難能可貴的是選擇適合自己以及自己學科的方法。所以,我針對數學學科以及學生等特點,制定了如下的教學方法:講授法、練習法、小組討論法。
六、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一)新課導入
首先是導入環節,我采用復習舊知的導入方法。我會讓學生回顧之前學習過哪些方程,并對一元一次方程的定義進行回顧。在學生充分回憶以后,明確本節課學習初中階段的最后一種方程,《一元二次方程》。
這樣的設計既可以考察學生對之前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能夠為今天學習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打下基礎。
(二)新知探索
接下來是新知探索環節,首先我請學生類比一元一次方程,給一元二次方程下定義。
學生根據已有基礎,能夠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文字描述。即方程的兩邊都是整式,方程中只含有一個未知數,未知數的最高次數是2。
為了加深學生對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理解以及對于一般式的掌握。我出示例1,矩形鐵皮長100cm,寬50cm。將四周突出部分折起,制作一個無蓋方盒。如果要制作的無蓋方盒的底面積為 ,鐵皮各角應切去多大的正方形?
學生能夠列出方程 ,化簡得 。
追問學生,這個方程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呢?學生通過判斷,讓學生再寫出幾個一元二次方程。
為了加深學生對于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適當的給出反例,讓學生判斷是否為一元二次方程。所以,我出示題目,用買10個大水杯的錢,可以買15個小水杯,大水杯比小水杯的單價多5元,兩種水杯的單價各是多少元?并追問,這個方程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呢?通過正例和反例的對比,學生對于一元二次方程已經有了非常直觀的理解。
通過正例和反例的對比比較,提高學生的辨析能力,而且通過這種辨析,能夠加深學生對于概念一般式的理解,在辨析的過程中逐步的形成對概念的認識。達到了循序漸進的目的。
接下來,請學生利用前面的多個方程,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思考什么樣形式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我會加入到學生的討論當中去,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及指導。在學生充分討論以后,小組派代表進行回答。師生共同總結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 ,其中 是二次項,a是二次項系數;bx是一次項,b是一次項系數;c是常數項。
對于 這一部分是學生容易忽略的,所以我會加以強調。追問:為什么要規定 呢?由此讓學生明確 這一重要條件。
最后簡單講解一下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在這一過程中,通過適當的引導,放手讓學生進行探究,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以及教師的引導性,符合課標這一理念。
(三)課堂練習
第三個環節是課堂練習環節,出示問題,將方程 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寫出其中二次項系數、一次項系數和常數項。
通過這樣一個問題的設置,能夠將本節課的重要知識點再進行鞏固一遍,鞏固對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的認識,為后面討論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作準備。
(四)小結作業
最后一個環節為小結作業環節,關于課堂小結,我打算讓學生自己來總結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式以及一般式中的注意事項。這樣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又可以提高學生的總結概括能力,讓我在第一時間得到學習反饋,及時加以疏導。
在作業布置上,我讓學生思考一元二次方程應該如何求解呢?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為下節課的學習留下懸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設計遵循簡潔明了突出重點的意圖,這是我的板書設計。
說課稿 篇2
說教材:
1.本單元的主題是“師恩難忘”。
2.單元目標是:在閱讀本組這些生動感人的故事時,思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華,感受到人物心靈的美好和品質的高尚。懂得在閱讀的時候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注意領悟作者的一些表達方法。同時繼續培養速讀能力。
3.單元學習目標:學會潛心讀書,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質,體會作者的情感脈絡和表達方法。
4.教材分析: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22課<<理想的風箏>>。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文章。以一個學生的語氣,描寫了一位殘疾教師的形象。文中的劉老師樂觀開朗,愛學生,愛工作,對生活充滿了強烈的愛與執著的追求。表現了作者對老師尊敬、愛戴之情。全文以第一人稱敘述,采用倒敘的寫法,觸景生情,回憶了自己的親眼所見。文章語言生動,飽含深情。 718;805;
整篇文章結構嚴謹,善于用典型事例來表現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態度和生活態度之間的聯系,使這兩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輝,互為例證,共同展現人物的精神風貌。
學情分析
因課文較長,教學時不宜過細。教學前應先讓學生把課文讀熟,通過預習,解決文中生字詞。課上根據“閱讀提示”自學,小組交流。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探討,幫助學生了解課文的整體結構,從感性上對劉老師是個什么樣的人有個初步的印象。
設計理念
一.教法:自學引導。
二.學法:小組合作交流。
編者選編這篇課文,意在讓學生體會、學習劉老師對人生積極樂觀的態度和頑強執著的精神。
為能很好地落實上述編者意圖,針對課文的特點,確定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如下:
說教學目標:
805;教學目標
1.會認本課的生字新詞。
2.理解課文內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劉老師之間的關系。把不理解的問題提出來,和同學討論解決。
3.體會文中流露出來的師生情,受到劉老師人格魅力的影響和熏陶,熱愛生活、勇敢地面對生活。
4.學習作者見物思人、列舉事例、邊敘邊議的寫作方法。
5.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說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課文通過哪些方面的典型事例來表現人物的精神境界,從作者含蓄的敘述中,體會文章表達的中心:熱愛生活,頑強地面對生活。
教學難點:學習作者見物思人、列舉事例、邊敘邊議的寫作方法。
說教法與學法:
<一>教法:根據課文內容,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自學引導。
一.教法:自學引導。
二.學法:小組合作交流。
<二>學法:小組合作交流,讀寫結合。
說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課前讓學生熟讀課文。
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揭題之后,設置懸念.
2、簡介作者
二、自瀆課文整體感知
三.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詞,指名讀,齊讀。
2.檢查課文朗讀情況,抽讀課文。
四.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默讀課文,思考:
2.小組討論匯報交流:
(1)品讀第一段(因為劉老師愛放風箏,春天里的風箏勾起作者對劉老師的回憶)。指導讀出作者對春天美好景色的喜愛,引導找出這段所用的修辭手法,說出用擬人手法的好處。指導“連翹花”的“翹”的讀音,簡介連翹花。說出“倘若”的近義詞。
(2).讀文,了解課文哪幾自然段主要講了劉老師?講了劉老師的哪幾件事?讀文后小組討論,指名交流。(一是劉老師上課,講他上課生動而富有激情,體現他對祖國深深的愛。二是;講他課下放風箏,講他講他放風箏時表現出像孩子一樣的歡快和稚氣,體現他對生活質樸,強烈的愛與追求。)
(3)試找出文中描寫細膩生動的地方,讀一讀,談談你的感受。
四.拓展練習
1.出示文中第四自然段描寫劉老師外貌的句子,討論練習找出人物的特點。
2.仿照這段細節描寫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個人的外貌,交流。
五總結
五.作業:仿照第9自然段寫一個人語言,動作,神態。
板書設計 22.理想的風箏
(1——3 )引起回憶
(4——9) 上課 談腿疾 寫板書
下課 放風箏
(10——11) 深深的思念
設計意圖: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我找到了一個教學目標、教材和學生之間的最佳結合點。充分利用文中的重點詞語和句子,使學生一下子就抓住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弄清課文講了劉老師哪幾件典型事例,由于抓住了教與學的結合點,學生就能深入淺出地閱讀文本內容,自然而然地走進了劉老師的內心世界,在情感上得到了共鳴。
在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時我用了四個問題。不難發現這是一組分解難點又逐步靠近并解決難點的問題。給了學生臺階,又順應著整堂課的理解,顯得水到渠成,通俗易懂地讓學生理解了“理想的風箏”是什么
說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領導: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只有一個地球》
一、教材和學生分析
《只有一個地球》是人教版第十一冊第三組的一篇科學知識說明文。樸實、流暢的語言,嚴謹的結構,清楚的條理,又飽含著深情,是這篇文章的特點。它通過地球“美麗又渺小”、“資源有限”、“不能移居”這三方面介紹了地球的有關知識,教育我們要精心保護這唯一可以生存的美麗星球。
鑒于學生初步具備了利用多種渠道獲取知識的能力,課前讓他們通過各種方式了解地球,并充分利用網絡架起時空橋梁,從而更加直觀、形象地獲取知識。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二、教學目標
針對學生實際和本課的教材特點,我將本節課教學目標定位在:
1、知識目標:結合文章進一步理解詞語意思;借助多媒體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地球的特點、有限的資源及人類的開發對地球產生的危害。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探究能力和搜集處理網絡信息能力。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珍愛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從小樹立環保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利用網絡和信息技術,進行自主、個性化的探究閱讀,達到從小樹立環保意識的要求。
四、教法、學法說明
基于教學目標的制定和重難點的提出,結合《新課標》理念,我采用了自讀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等學習方式,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語文課堂。始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伙伴中的幫手.
五、教學過程設計
根據以上分析,我設計了情境激趣——選讀探究——升華情感——拓展遷移的教學模式。
(一)情境激趣
葉圣陶先生說過:“入境始于親?!痹谟^看宇航員拍攝的地球美景時,我設計了導語,:“地球,你還想稱它為什么?”學生親切的稱呼,拉近了孩子們與地球的情感距離,為后面各環節的教學作好了情感鋪墊。
(二)選讀探究
在充分調動學生興趣的基礎上,我讓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引導他們抓住“我們的地球太可愛,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這一切入點,將自己最感興趣,最想了解的問題提出來,鼓勵孩子們質疑問難。在師生的共同梳理下,歸納為三個探究主題。讓孩子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主題進行深入的探究,教師相機引導。
這正體現了新課標指出的:教師要為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
1、地球的美
當學生在選擇這一主題探究學習時,首先讓孩子們結合多媒體:美麗的地球外貌,從文字中去感受美。孩子們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和對文字的獨特體驗,從中受到情感熏陶,感受到地球的外在美。引導學生抓住 “6300多公里”、“一葉扁舟”體會作者是采用數字說明和打比方的方法來寫出地球的渺小。
然后,多媒體出示:地球美麗的地貌,地球豐富的資源,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地球的美,不僅在于它的外觀,更在于它對人類的無私奉獻。
2、地球的易碎性
當學生選擇這一主題探究時,引導他們通過自讀,弄清地球上的“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多媒體出示:人類破壞地球的種種行為??吹矫利惖募覉@傷痕累累,此時此刻,孩子們禁不住傷心憤怒,發出和宇航員一樣的感嘆。這時,再讓他們結合生活中的現象來談一談自己的周圍有哪些破壞環境的行為。
網絡信息,將文字形象化,將語文課堂與大千世界、生活實際緊密相連,解決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地域限制。正體現了“小語文、大社會”的教育理念。
3、地球的唯一性
當選擇這一部分學習時,引導他們抓住“至少”、“本來”等詞,體會說明文應用詞準確。接著,讓孩子們相互交流課前搜集的九大行星的資料,結合網上學習,了解別的星球不適合人類居住的有關資料。這樣的設計既讓學生深刻理解了人類“不能移居”的原因,又初步培養了學生搜集、處理網絡信息的能力。
(三)升華情感
通過媒體展示:美麗的地球與傷痕累累的地球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時,激發了孩子們內心的共鳴,讓孩子們把最想說的話與同學們交流。這樣,情感熏陶與語文實踐活動就完美地結合起來了。這樣的設計,既為學生創設了口語交際的機會,又培養了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感,實現了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整合。
(四)拓展遷移
讓孩子們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結合網上資料,交流討論,為了保護地球,保護我們美麗的家園,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在交流討論的過程中,相互啟迪,碰撞出創新的火花。
學完這課,我設計了可由孩子們自主選擇的作業。他們有的制作環保網頁,有的發出環保倡議等,并且通過網絡發送到網上去,在地球村展示臺展示,引起社會的共鳴。
這樣的設計,注重了跨學科的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讓課堂走進了社會,真正體現了大語文教學觀。
六、板書設計(略)
七、教學小結
《只有一個地球》一課的教學設計根據新課標精神,使語文教學與媒體運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網絡資源,創設情景;利用文字信息,感悟質疑;利用協作學習,升華情感;利用學科整合,拓展遷移。致力于學生語文素質的形成與發展。
說課稿 篇4
一、 說教材
二、 說學情
高一學生已掌握了新聞的基本知識,具備了獨立閱讀新聞作品的能力,但是理性認識不足。同時學生的基礎層次不同,閱讀時,抓表層易,知本質難;知思路易,理思路難;知局部易,觀全文難;習得知識易,遷移能力難。
三、 說教學目標及依據
依據教材分析與學情分析,根據新課標“三維目標”的要求,結合本課的特點,確定目標如下:
(一)知識與能力
1、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
2、分析本文結構,提高分析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概括提取本文的主要信息,完成本文的教學,提高學生的能力。
(三)情感與態度
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心
教學重點: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
教學難點:體會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寫法
四、課時:一課時
五、說教學流程:(結合課件)
(一)導入語(屏顯“嫦娥奔月”圖和“萬戶飛天”圖)
從遠古時期嫦娥奔月的神話,到敦煌的飛天壁畫,再到人類真正的“航天始祖”萬戶,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飛天夢已經做了幾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隨著中國國力的富強,科技水平的提高,國人才能親眼目睹這一夢想的實現。到底如何讓夢想變為現實的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飛向太空的航程》
(二)自主學習(屏幕顯示)<依據自主學習原則>
1、了解通訊 除去真實、時效的新聞性特征,通訊的主要特點有:
(1)生動性?!?2)完整性?!?(3)評論性。
目的:了解通訊自身的特點。方法:邊讀邊劃。
2、詞語積累 (注意這幾個詞的意義和寫法)
聳入云天 扭轉乾坤 一鼓作氣 不同凡響
翌年 橫亙 醞釀 塵封
方法:利用注解和工具書。
(三)合作學習-----教師質疑,學生討論。<依據合作學習原則>
(1)通讀全文,理清文章脈絡:找出導語、主體、結尾部分。(屏幕顯示)
目的: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完成教學重點的學習。
(2)梳理主體部分:中國實現“飛天夢”的歷程中,有哪幾個意義重大的事件。(屏幕顯示)
目的:理解本文的記敘順序,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心。(情感目標)
(3)綜合全文,理解標題——“飛向太空的航程” 的雙重含義(屏幕顯示)
(四)分析與探究<依據探究學習原則>
(1)這是一篇典型的新聞報道,它是如何體現新聞的真實性的.,請舉例說明。(屏幕顯示)
目的:理解用事實說話的特點
(2)談談本文的結構特. (屏幕顯示)
目的:了解本文的結構特色。
(3)新聞報道強調及時性,強調關注當下的事件。這篇文章用了大量篇幅來敘述中國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聞了?
目的:理解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寫法,突破教學難點。
(五)課堂小結(屏幕顯示)
本文的結構很簡單,但是作為一篇典范的新聞報道,各個構件很清楚,是大家閱讀和寫作新聞報道的范本,希望同學們認真體會它的結構特點和寫作方法。
六、板書設計
說課稿 篇5
【說教材】
《師生交往》這一課是人教版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三單元《師長情誼》 第六課《師生之間》第二框題的內容,本框包括“教學相長”和“亦師亦友”兩個內容。主要幫助學生了解教學相長的基本內涵,掌握與老師溝通的基本方法,正確對待老師的表揚、批評以及化解師生間的矛盾,學會尊重老師、關心老師和理解老師。本框是上一節《走近老師》內容的延續和落腳點。
【說學生】
師生關系是初中學生成長過程中需要處理的重要關系之一。對于剛剛步入七年級的學生來說,一方面,他們具有“向師性”,另一方面,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的增強、獲取信息的多元化,學生會對老師的權威性產生質疑。由于老師和學生角色的差異,師生之間可能產生矛盾和沖突。有些學生不能正確理解老師,不善于和老師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不善于用積極的方式增進與老師的感情,不能正確對待老師的表揚與批評,影響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甚至有學生討厭老師、討厭學習。因此,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師生關系,成為新時代學生的需求。引導學生體諒老師、理解老師、尊重老師,從而達成師生和諧、亦師亦友的親密關系,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
【說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
《師生交往》說課稿學生愿意與老師進行有效的溝通和積極地交往,主動增進與老師的感情,尊敬老師、理解老師、尊重老師、體諒老師。
《師生交往》說課稿認同新型師生關系的民主、平等等基本價值取向,積極建立亦師亦友的和諧的人際關系。
能力目標:
《師生交往》說課稿 學會正確對待老師的表揚與批評。
《師生交往》說課稿 掌握與老師進行有效溝通的方法和技巧。
《師生交往》說課稿 生活中以實際行動尊重老師。
知識目標:
《師生交往》說課稿懂得教學相長的道理。
《師生交往》說課稿清楚老師表揚和批評的用意。
《師生交往》說課稿知道師生交往的良好狀態。
【說重點】
“亦師亦友”即學會和老師進行有效的溝通,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之所以把“亦師亦友”作為本課的重點,是因為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進行師生順利交往的前提條件,也是學生樂于學習、老師寓教于樂的基礎。只有師生之間彼此尊重、相互關心、平等相待,才能促進師生之間良好的交往。
【說難點】
“教學相長”和“正確對待老師的表揚和批評”是本課的難點。
之所以把“教學相長”作為難點,是因為初中生雖然已經開始慢慢有自己的思想觀念,但是,畢竟剛從小學升入初中,大部分學生還是有“向師性”,骨子里的“聽老師的話”把他們擺在了順從的位置上,缺乏與老師的交流,對于老師的觀點感到困惑時,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不敢質疑。而“正確對待老師的批評和表揚”定為難點,是因為就如同接納自己一樣,接納自己的好的部分是容易的,可是接納自己的不足,卻很難。學生都是喜歡聽老師的表揚或者鼓勵,可是對于老師的批評,一般情況下學生就會出現反唇相擊,或者表面上應承,內心卻不當一回事,還有的會在心里埋怨老師甚至記恨老師。
【說教法】
本節課主要應用情境教學法,合作探究法,教師啟發式教學法。
【說學法】
學生通過對各種情境的感知、分析、理解和交流,自主學習。
【說過程】
這節課主要采用的是情境教學法,兩個版塊的知識“教學相長”和“亦師亦友”基本上都是通過創設情境,導入新知;師生探究,生成新知;再入情境,合作交流的基本模式進行的,新課授完之后,進行回歸情境,當堂內化;遷移拓展,提高素養。
在“教學相長”版塊,我主要通過情境: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盧卡斯在回答記者問中的回答,讓學生初步感知“教學相長”中,學生對老師也有一定地促進作用,導入新課。然后通過師生共同的探究,概括總結出“教學相長”的基本內涵。再通過圖片中英語課堂和歷史課堂的對比,概括總結出主動參與,勤學好問的態度有助于和老師更好的交流,同時,引導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如果覺得哪里有不對的地方,就要敢于指出來,要知道,誰也不是全隊的,就算是科學家,也有出錯的時候,再次概括出真誠、恰當地向老師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可以促進師生共同進步,進一步讓學生理解“教學相長”的內涵。最后通過對教材“探究與分享”中的漫畫進行小組討論、合作交流,讓學生學會正確對待老師的表揚與批評。對待老師的表揚讓人容易接受,但是對于老師的批評,要讓學生欣然接受是有難度的。因此,這部分要讓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老師進行正確地引導,對于老師的批評,要把注意力放在老師批評的內容和用意上,理解老師的良苦用心。
在“亦師亦友”版塊,首先通過傳統課堂和現代課堂的對比,導入現代新型師生關系,即“亦師亦友”的關系;然后引導學生從“師”和“友”兩層意思分別說一說,再概括出師生之間交往的良好狀態;然后通過對教材“王亞南”的故事分享,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分享。得出彼此尊重,是與老師建立良好關系的開始,尊重都要尊重什么?為什么要尊重?如何尊重?讓學生暢所欲言,創造出和諧、融洽的師生氛圍,讓學生感受到尊重和平等;再通過走入情境—“愛拖堂的老師”,讓學生相互討論,交流分享,自主探究,分析解決問題,在這部分也是讓學生暢所欲言,創造民主和諧的師生氛圍,讓學生在旁觀者的角色上看待、分析、解決問題。師生共同總結出“與老師發生矛盾怎么辦?”最后,學生總結概括如何能夠到達良好的師生交往狀態。
新課講授完畢,回歸情境,當堂內化?!靶≤姷臒馈睂W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最后淺議拓展,提高素養,布置作業,通過課堂收獲。對平日里批評或者表揚過的老師、亦或者鬧過矛盾的老師,用傳遞紙條、發送微信等你覺得老師樂于接受地形式,給他們表達你的感受或者心里話。既幫學生解決平日里和老師之間的隔閡,又為建立良好的師生交往狀態做好了鋪墊。
【說板書】
板書主要按照教材設計的兩大板塊“教學相長”和“亦師亦友”?!敖虒W相長”主要包括它的內涵;主動參與,勤學好問的態度有助于我們和老師很好的交流;正確對待老師的表揚與批評三部分內容?!耙鄮熞嘤选睅熒煌牧己脿顟B需要三個方面:分別是彼此尊重,是我們與老師建立良好關系的開始;正確處理與老師之間的矛盾;關心、理解老師。簡潔明了易懂。
【【熱門】說課稿模板5篇】相關文章: